close

一、三淨肉與佛教戒律的關係

釋迦牟尼時代的原始佛教,跟臺灣人熟悉的中國佛教不一樣,原始佛教不僅沒有佛經、很少佛像,而且原始佛教不強迫素食或蔬食,他們可以吃三淨肉,何謂「三淨肉」?即「見、聞、疑」,看見他人為自己所殺、聽說他人為自己所殺、可疑他人為自己所殺,釋迦牟尼的僧團,會挨家挨戶的乞食(即中國和尚所謂的化緣),分到什麼便吃什麼,分到蔬菜吃蔬菜,分到肉品便吃肉,僧侶不會挑食,這是因為釋迦牟尼不禁止吃肉,而僧侶出家所受的戒律,必然包含一條不殺生的戒律,但如為吃肉而狩獵或宰殺牲畜,便會觸犯佛教的殺戒,釋迦牟尼設立三淨肉規則的目的,是讓僧侶能在沒有間接觸犯殺戒的情況下,也能夠安心的乞食與生活。

 

釋迦牟尼知道人類天生是雜食性動物,所以不要求信徒遵守三淨肉規則,既然遵守戒律的僧侶,都能吃三淨肉,信徒如未曾受戒,不受殺戒的限制,當然可以吃肉,禁止全人類吃肉根本不合理,在印度的佛教史上,於釋迦牟尼的僧團中,第一個主張蔬食主義、禁止吃肉的人,其實是提婆達多,他是釋迦牟尼的堂兄弟,提婆達多希望釋迦牟尼讓僧團禁止吃肉,以及提出代替釋迦牟尼掌管僧團的要求,這件事情最終導致僧團的分裂,由於背叛佛教的緣故,佛經上對提婆達多的描寫,大部分都是負面形象,然而,今日臺灣的中國佛教卻崇尚「吃素」的行為,很多臺灣人都自以為「吃素」比較高尚,殊不知自己素食與蔬食不分(詳見四、五)。

 

二、素食不應向民間推廣

我並不反對中國佛教維持釋迦牟尼、阿耨多羅三渺三菩提等古譯佛經名詞,畢竟這是中國佛教的傳統文化,喬達摩悉達多、無上正等正覺等新譯名詞,只消在名詞解釋時說明即可,同樣的道理,我也不反對中國佛教的僧侶吃素食或蔬食,雖然不符合原始佛教的教義,但跟古譯佛經一樣,這些都是從中國傳承到臺灣,是一千年多年以來的傳統習俗,不過素食或蔬食,是僧侶為修行而遵守的規則,不是單純只為不殺生,否則何必禁止蔥、蒜?蔥、蒜跟殺不殺生,毫無任何關聯,何況植物也是生命,中國佛教主張吃蔬食是不殺生的見解,不僅違反科學及生物學的理論,而且嚴重脫離社會現實,這不是迷信,什麼才叫迷信?別再吹牛吃蔬食有多高尚,全民吃蔬食早就是落伍的思想了,所以我才反對未出家的信徒吃蔬食,既然沒有受戒,便沒有吃蔬食的必要,何況原始佛教僧侶還能吃三淨肉,信徒更沒有吃蔬食的理由,有些佛教徒還會編鬼故事,告訴吃肉的民眾說:「你吃肉的時候,動物的靈魂,在旁邊看著你吃牠的肉」,其實都沒受戒還怕什麼殺生,就生物鏈的概念來說,豈有掠食者害怕食物的道理?你可以想像釋迦牟尼吃三淨肉卻害怕動物靈的樣子嗎?這種荒謬的邏輯,簡直是愚蠢至極,人類吃肉的行為,就像獅子、老虎狩獵其他生物一樣正常,雜食性動物會吃肉,乃是自然界的法則之一,沒有受殺戒的信徒,無須刻意抗拒吃肉的本能。

 

有些和尚尼姑,會在網路上寫文章,鼓勵沒出家的信徒說:「如果沒有吃素的習慣,就從吃三淨肉開始。」問題是三淨肉是給出家人遵守的規則,不是給信徒遵守的規則,臺灣會現場宰殺的店家,除菜市場的雞肉攤以外,應該只有海產店「現撈仔」之類的商店了,一般人常買的麥當勞、肯德基、披薩、義大利麵、牛肉麵、小吃部、便當、雞排、鹽酥雞等食物,幾乎都是冷藏運送來的肉品,沒有現場宰殺的可能,也不是為特定人所宰殺,根本沒有三淨肉規則適用的餘地,因為三淨肉是僧侶乞食的規則,臺灣連佛教僧侶都不乞食了,未出家的信徒如何使用這項規則?足見臺灣的中國佛教,因為長期躲在國民黨的庇護下,已經變成食古不化、迂腐不堪的宗教,還自以為「禪宗中興」,沒有國民黨的庇護,就沒有禪宗的「假性短期中興」,更不用說禪宗的復甦,導致現在的佛教嚴重脫離經義,臺灣的和尚尼姑,整天只會講鬼故事唬人,沒有半點真才實學。

 

很多中國佛教的僧侶跟民俗專家,喜歡公然講鬼故事嚇唬信徒,硬是要說拜葷食或牲禮會讓神明坐不住,或者乾脆直接說房子會鬧鬼,企圖使用嚇阻手段,以改變牲禮祭祀的傳統文化,因為這些自詡為純佛教徒者,一向敵視來自道教或民間宗教的傳統文化,抗拒明代以降三教合一的民間潮流,實際上,我們客家人已經拜幾百年的牲禮,祖先祠堂卻也未曾鬧鬼,三峽祖師廟的神豬傳統,也不曾讓清水祖師「坐不住」,相反的,人們相信神豬經過長時間的飼養,還會產生靈性,可見在臺灣傳統文化當中,神豬並不是單純的祭品,這些佛教徒隨意胡說八道,實在是大言不慚,古代的佛教,擅長談論哲學,釋迦牟尼的崛起,更讓早期的婆羅門教一度衰落,現代的中國佛教,卻只會成天編鬼故事嚇人,無怪乎中國佛教會日漸沒落。

 

三、為何《梵網經》跟《楞嚴經》是偽經

釋迦牟尼可吃三淨肉,原始佛教也沒有吃素食或蔬食的習俗,至今南傳佛教仍然保留釋迦牟尼乞食習慣與三淨肉的規則,可見三淨肉的習俗並不受時代的影響,中國佛教最喜歡引用吃素的佛經,大部份都是《梵網經》及《楞嚴經》,原本《梵網經》就是一部拍梁武帝馬屁的偽經,是基於梁武帝《戒酒肉文》再進一步創作而來,《楞嚴經》則在《梵網經》的基礎上,更加強化中國佛教要求吃素食的理由,兩部偽經皆作為中國佛教僧侶的圭臬,至今臺灣的中國佛教仍奉行不悖,自古以來,對《楞嚴經》是由中國偽造的質疑,從來沒有間斷過,但中國佛教一向迴護自家宗派的根本,甚至有僧侶針對這些質疑,煞有其事的做出幾問幾答,其實光是原始佛教跟釋迦牟尼不吃素食這點,中國佛教就被卡死了,完全說不過去,其他的部分根本不用辯解,《楞嚴經》明顯是由中國偽造的假佛經,不同的地方是《梵網經》可能完全由中國人杜撰,《楞嚴經》則可能不是完全由中國人杜撰,因為《楞嚴經》有少量的單行本存在,所以可以推知一件事情,杜撰《楞嚴經》的作者,可能部分抄襲《白傘蓋佛母陀羅尼經》跟其他佛經,其他部分則是作者自己撰寫,因而產生內容互相矛盾、違反早期佛經教義鼓吹只有中國佛教才有的素食習俗、譯經師來路不明無法查證等各種問題,《楞嚴經》有著許多諸如此類明顯偽造的痕跡,但卻又有部分內容來自其他佛經的情況,中國佛教便是利用這些來自其他佛經的內容,想盡辦法創造可以辯解的空間,以頑固堅持的態度,來維護自家宗派的經典,但仍無解於《楞嚴經》明顯偽造或抄襲的事實。

 

所謂佛教便是釋迦牟尼的教誨,試問:釋迦牟尼何曾禁止過信徒們提問或質疑呢?不能接受提問或質疑宗派的根本,將質疑論者都打為「疑古風氣、居心叵測」,反而是這些宗派最有問題的地方,甚至把批評《楞嚴經》的人都說成「魔」,其實這些迴護偽經的「佛魔」,才是現在中國佛教最可怕的地方,儒家跟諸子可以考據跟質疑,中國佛教沒道理不行,中國佛教據以為吃素根本的佛經,《梵網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、《楞伽經》、《楞嚴經》等經書,即使不是中國偽造的經書,內容有時也被質疑有問題,例如《大般涅槃經》記載魔王波旬因為於地獄中受苦,所以在佛陀涅槃前來歸順佛教,可是原始佛教的《長阿含經˙遊行經》卻記載魔王波旬在佛陀涅槃前干擾佛陀,並且在佛陀涅槃後歡欣鼓舞,「時魔波旬來白佛。佛意無欲。可般涅槃。今正是時。宜速滅度」、「時。魔即念。佛不虛言。今必滅度。歡喜踊躍。」《大般涅槃經》明顯與原始佛教的教義矛盾,此經還有其他自相矛盾的情況,這些經書被質疑的原因還有很多,隨便上網查都有很多資料,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,總而言之,印度佛教才是能夠統一解釋佛經的權威,中國佛教的僧侶沒資格自認為權威,也沒資格不允許他人批評,因為中國佛教不能代表真正的佛法,可惜印度佛教八百年前已經滅亡,世界上早就沒有真正的佛教跟佛法,我們所認為的佛法,其實都是從現存資料對佛經的解讀,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的理解不會出錯,中國佛教僧侶的心態,不應該如此傲慢。

 

四、素食不「素」的荒謬

早期的字典,都解釋素食是「清淡的飲食」,因為素這個字,從來沒有植物或蔬菜的意思,可惜現在的字典,幾乎都配合中國佛教改變解釋,硬是生出字面上沒有的含意,實在可笑,素食應該要清淡,吃食物的原味,氣味太香、口味太重或太辣,都不能算是素食,但如果是口味清淡的肉品,反而比較符合素食的含意(但違背中國佛教傳統),我相信原本梁武帝時代的素食,是真正清淡的飲食,而不是單純禁止吃肉,但經過時代的改變,臺灣現在標榜素食的菜餚,無論是店家還是廟宇,雖然不用蔥、蒜,卻想盡辦法用其他方式,去做爆香、提味、調味等動作,把每道菜都煮得又油又香,口味如此之重,已經與葷食無異,根本不能算口味清淡的素食,真正的素食應該是粗茶淡飯,只能用鹽巴或醬油調味,也不能吃素料,因為市面上的很多素料會摻肉,通常愈好吃的素料,肉品成分就愈高,如此一來,吃素料便與吃肉無異,大部分的臺灣人,只要聽到我這麼說,都會認為我的標準很高,真正的素食沒有人能夠達到,可是大家要思考一件事情,修行本來便不是人人可為,修行本來就是困難事,世上豈有一步登天的高僧呢?

 

出家人既然要修行,就得粗茶淡飯、清心寡慾,但世俗之人塵緣未了,並不需要吃素,因為不可能全人類都清心寡慾,而且粗茶淡飯很難的觀念,其實是臺灣文化的緣故,才讓臺灣人這麼認為,舉例來說,在日本文化當中,京都料理、懷石料理,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口味清淡的料理,不能有太多調味,只能吃食物的原味,卻被日本人認為是真正高檔的料理,古代日本的京都料理,是日本的天皇跟公家官員,才能享用的高級食物,可以說是真正的日本貴族料理,懷石料理,則是古代日本修行者食用的料理,因為懷石料理份量很少,修行者通常吃不飽,他們會在肚子放一顆溫熱的石頭,用來抵抗身體的飢餓感,故得其名,因為懷石料理口味清淡的關係,現在也被列入高級的京都料理當中,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大代表,由此可見,口味清淡並不代表難以下嚥,對臺灣文化來說,蔬食才符合臺語「甲菜」的意思,甲菜就是吃菜,而不是吃素,自以為「吃素」的臺灣人,飲食根本就不清淡,何「素」之有?請不要再故作清高了。

 

五、「素食」與「蔬食」不分的問題

承上段所述,臺灣一直以來都分不清楚素食跟蔬食的差異,素食是清淡的飲食,而蔬食則是不吃肉的飲食,我認為蔬食主義才是英文的vegetarianism,我們來看網路劍橋字典的解釋:「the practice of not eating meat, for health or religious reasons, or because you want to avoid being cruel to animals」,翻譯成中文的話是:「不吃肉的習慣,為健康或宗教理由,或因為你想要避免殘忍的對待動物」,臺灣現在通行翻譯成素食主義,我認為是錯誤的翻譯方式,因為vegetarian本來是指只吃植物不吃肉的人,而不是飲食清淡的人,更何況外國的vegetarianism跟宗教無關,除非英語系國家將vegetarianism改成口味清淡的飲食主義,否則我認為只吃菜的「蔬食主義」才是正確的翻譯,蔬食主義才是真正的vegetarianism,所以臺灣人一直都把又油又香的「蔬食」,當成是梁武帝時代清淡的「素食」,這也許是中國佛教刻意誤導產生的結果,佛光山的星雲法師曾說:「吃素也是一種藝術」,通常臺灣廟宇請香客吃飯是免費的,因為這些食物也是來自香客的香油錢,星雲卻將不應收費的餐廳改成收費餐廳,推出一系列不清淡的蔬食料理,提供從香油錢而來的餐廳跟食物,卻要伸手跟香客收費,做起無本生意,一個香客剝兩層皮,想出家修行又不想清心寡慾,星雲是一個奉行蔬食主義,卻也能吃得腦滿肥腸的和尚,雖然主張不吃肉的佛教徒或一貫道信徒,從來都自命清高,還鄙視一般的葷食者或其他宗教,但從星雲跟其他中國佛教僧侶的身上,我根本看不到任何的清高,也看不到星雲所謂的「藝術」,臺灣流行的油膩式蔬食料理,有些食物還會經過油炸,根本就不能算真正的素食,跟梁武帝時代的素食也大不相同,如果做不到清淡飲食、清心寡慾,也不能夠以粗茶淡飯的方式修行,就請各位正名為「蔬食主義」、「蔬食料理」,以求名實相符,不要再打著素食的名號,卻吃著不清淡的蔬食料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森羅萬象皆在我心 的頭像
    森羅萬象皆在我心

    森羅萬象皆談論的部落格

    森羅萬象皆在我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