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言
如果說到中國哲學,肯定不能忽略先秦的儒家思想,先秦儒家的經典是四書五經,其中最為深奧的經典便是《周易》,《周易》是一本卜筮之書,占卜與漢文化息息相關,占卜不但與中國原始宗教有關,也是漢字的起源,先秦時代的中原地區,尚無具有系統性的宗教,但已有蒼天的信仰及占卜的習慣,依照甲骨文及《周易》的內容來判斷,商、周祭祀及占卜的對象都是蒼天,雖然古人相傳占卜起源於伏羲畫卦,卻並未留下任何證據,可以證明占卜來自三皇時代,所以占卜源於何時恐怕不可考,不過我相信夏朝身為第一個王朝,夏人應該也相信蒼天,也有占卜習慣才是,只是夏人占卜時,並未在獸骨上刻字,目前也尚未發現夏朝文字,無從得知夏人的文化及宗教觀,占卜發展到商朝,商人開始從燒裂的獸骨上刻字,便是近代發現的甲骨文,即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國文字,占卜再發展到周朝,開始出現記載卦、爻辭的《周易》,經由先秦儒家學者補充易傳而成,並經過歷代學者的研究逐漸形成易學,所以古代的占卜習慣,與傳統文化中天的信仰、哲學、文字等,都有著密切的關係,對漢文化而言,《周易》不僅是最深奧的一部經書,也是最重要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經書。
我在大約18歲左右的時候,第一次接觸《周易》,當時我對《周易》哲學的深奧感到讚嘆不已,我是在新北板橋的某個書局當中,看到黃慶萱教授的《周易縱橫談》,後來因為網路時代的來臨,大家都不想買實體書,任何資料上網查都有,很多書局慢慢都倒了,當年被稱為「書店街」的臺北市重慶南路,過去買一般書或中小學教科書的地方,如今早已變成「旅館街」,新北市板橋的書局,也是一間一間的收掉,當初我買《周易縱橫談》的那間書局也不例外,但回頭想想當時的情境,連我自己也不禁感到納悶,我怎麼會在2007年的時候,去買一本1995年出版的舊書呢?黃慶萱教授在序裡面,對自己過去如何接觸《周易》侃侃而談,然而,就像黃慶萱教授在序裡面所談到的一樣,對我來說,似乎冥冥之中,不是我挑中這本書,而是這本書挑中我,從此《周易》開啟我的智慧,也改變我的人生觀,《周易》經過兩千多年來的發展,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易學體系,其內容十分龐大,且相當複雜,古代儒學將易學分為義理學派及象數學派,如果加上民間術士的卜筮派,目前的易學體系裡面,總共有三大領域,即哲學、數學、占卜,我對義理學派比較有興趣,而且我沒有數學天份,也無人教導占卜,所以本文只討論義理學派其中的一部份。
二、《周易》與八卦的由來
清代《周易折中˙卷首˙綱領一》引南北朝陸元朗之言:「伏羲氏之王天下,仰則觀於天文,俯則察於地理,觀鳥獸之文,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使畫八卦,因而重之,為六十四。」此即古人相傳《周易》及八卦的由來,而關於《周易》的含義,不是本文重點,只介紹簡單一點的說法,根據朱熹《周易本義》所說:「周,代名也,易,書名也,其卦本伏羲所畫,有交易變易之意,故謂之易」,朱熹見解未必正確,不過簡單明瞭,可供參考,至於《周易》為何以六十四卦象徵萬物之形象?唐朝孔穎達說:「卦者,掛也,懸掛物象以示於人,故謂之卦,二畫之體,雖象陰陽之氣,未成萬物之象,未得成卦,必三畫以象三才(天、地、人),寫天、地、雷、風、水、火、山、澤之象(即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離、艮、兌),乃謂之卦也,繫辭云:「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」是也,但初有三畫,雖有萬物之象,於萬物變通之理,猶有未盡,故更重之,而有六畫,備萬物之形象,窮天下之能事,故六畫成卦也。」
《周易˙繫辭傳》說: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,此處是《周易》的數學,中原的數學史比其他地區早,中原地區在三千年前的商代,便已經具備十進位制的概念,周朝時已經形成九數,而《繫辭傳》則是先秦儒家的作品,雖然年代很難確定,但《繫辭傳》很明顯有等比級數的概念,太極是1,兩儀是2,四象是4,八卦是8,根據朱熹所作的《易學啟蒙》,兩儀分別為陽儀與陰儀,四象則分別是太陽(雙陽)、少陰(上陰下陽)、少陽(上陽下陰)、太陰(雙陰),兩儀只有一劃,四象只有二劃,八卦則是三劃卦(經卦),8是2的3次方,兩個2的三次方相乘,就是2的六次方,即64,故《周易》有64個別卦(六劃卦),六十四卦及卦中六爻彼此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,不同人不同書籍往往提出不同的排列跟見解,不在本文討論範圍。
另外,黃慶萱教授在《周易縱橫談》所提出的公式,則與我有所不同,黃慶萱認為太極是2的0次方,兩儀是2的1次方乘以2的1次方之1,四象是2的2次方乘以2的2次方之1,八卦是2的3次方乘以2的3次方之1,餘以此類推,如此一來,整個數字排列都是1,此即所謂「理一分殊」的概念,黃慶萱教授的根據,是來自《說文解字》、《二程全書》、《朱子語類》、《讀書錄》等古書,並認為「理一分殊」的概念係由程頤而來,他認為太極不僅化生萬物,而且也與萬物共同存在,明朝的《讀書錄》明顯受心學影響說:「一物各具一太極之中……如一人各具一太極也……五臟百骸之理,又各具之太極也,一草一木,各具一太極也……枝葉花果,又各具之太極也,萬物莫不皆然。」黃慶萱教授引用的內容以宋、明、清的書籍居多,當然是有憑有據且一脈相承,不過黃教授這個公式,所產生的數字排列都是1,我認為已經違背《繫辭傳》的原意,此處還是當作等比級數比較妥當,紹雍的象數派書籍《皇極經世》也當作等比級數來理解,而且根據科學的大爆炸理論,太極做為初始物體已經不存在了,所以我並不認同黃慶萱教授的見解。
《周易》的數學與等比級數概念,雖然是用來詮釋哲理,但卻比《算數書》及《九章算術》更早,可見周代中原地區數學之發達,為其他地區所不及,《繫辭傳》曰:「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則之。」西漢孔安國解釋:「河圖者,伏羲氏王天下,龍馬出河,遂則其文,以畫八卦。洛書者,禹治水時,神龜負文,而列於背,有數至九,禹遂因而第之,以成九類。」(按:這裡說的九類,是指《尚書˙洪範九疇》,傳說大禹治水時,蒼天賜與《洪範》,幫助大禹治水,實際上《尚書》所載的《洪範九疇》,並不是治水法,而是治國的九種方法)因為河圖洛書的由來,神話性質太重,缺乏可信度,所以河圖洛書顯然是後人偽託的作品,後來河圖洛書與《周易》的數學結合,形成易學體系中的象數學派,如果拿歐美文化比較,在西方的藝術流派當中,雖有印象派畫家以抽象畫作來表達想法,唯這種畫作多半都由精神不正常的畫家所創作,其畫作天馬行空,缺乏正常的邏輯,導致一般人很難理解畫家的想法,周易義理係基於哲理創作圖像,並以圖像詮釋哲理,具備固定的邏輯,故與印象派畫家有所不同,《周易》的圖像有條有理,可經由文字敘述理解其奧秘,中國哲學以圖像與數學來詮釋哲理,實為全世界哲學中所罕見。
三、周敦頤《太極圖說》與《周易》的關係
北宋周敦頤作《太極圖說》說:「無極而太極」、「太極本無極」,清代黃宗炎認為《太極圖說》是來自於陳摶,不過陳摶亦假借易學,以闡揚道教神仙思想,究竟是儒學抄襲道教,還是道教抄襲儒學,其實很難斷定,可以確定《太極圖說》其實是儒、道彼此之間,在相互影響之下所誕生的產物,維基百科不知根據何人見解,如此寫道:「朱熹盛推《太極圖說》,……,刪去了「自」「為」二字,改成「無極而太極」,認為無極只是形容太極 ,說明它之上沒有更高的本原。這並不符合陳摶所傳《太極圖》的原意,而且抹去了它出自道教的事實。」但我認為此處抹黑朱熹,對朱熹並不公允,以文言文寫作技巧而言,刪去「自」「為」二字,是一種精簡化的寫作技巧,讓文章變得整齊精簡,朱熹之所為,不過是刪除冗詞贅字而已,對後世的讀者而言,並不影響理解陳摶之原意,也無法因此抹去太極圖說參考道教書籍的事實,我認為朱熹此處的改動十分巧妙,古人在撰寫文章詩詞時,經常推敲如何遣詞用字,讓文章變得更簡潔有力,並無不妥之處,但無論版本為何,我認為都是先有無極而後有太極。
可從其他文化來觀察,古人講究文字精簡化的優點,比方說古印度文學,不論是婆羅門教經典,還是佛教的佛經,都有著共通的缺點,其內容重覆及冗詞贅字太多,古印度文學的字數,往往是世界上同時代最多,但這也是一個極大的缺點,這些字數都是嚴重灌水,如果刪去重複的內容,恐怕字數會大幅減少,這些古代梵文書籍,如果沒有經過重新詮釋和整理,只是單純的翻譯,內容長篇大論卻沒有多少重點,必然會產生閱讀上的困擾,相較之下,中國的文言文,文字精簡許多,大多數的文學跟史書都只描述重點,不但方便傳抄,而且容易閱讀,這樣的差異,便彰顯出古代漢人的智慧,確實與眾不同,由於古代書寫及印刷,不如現代方便,所以古人總是推敲遣詞用字,撰寫書籍文章,皆力求精簡以便於傳世,如今看來是相當明智。
四、《周易》的宇宙起源論與科學大爆炸理論
周敦頤的《太極圖說》,因為用字精簡,所以不免有難解之處,導致無極與太極的關係,一向多所爭論,我認為如果在太極的前面,加上無極,無極便等於數學的0,而太極便等於數學的1,原本《繫辭傳》中說: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這段話是《周易》中的宇宙起源論,加上無極之後,這套宇宙起源論便更加完整,無極是0,代表無極是個一無所有的宇宙空間,所以在《太極圖說》裡面,無極根本沒有圖案,太極是1,所以太極是空白的圓形,兩儀才分出陰陽,所以兩儀是2,兩儀又變化出宇宙、星體、世間萬物,《周易》的文字對現代人而言,固然不好理解,我們可以從現代科學家,所提出的大爆炸理論(The Big Bang theory),來理解《繫辭傳》中的宇宙起源論,科學家認為,現在的宇宙,是在約138億年前,由一個密度極大、溫度極高的物體,發生大爆炸並且開始擴張而來,爆炸的原因,是正物質與反物質接觸時產生能量所造成,20世紀的科學家,已經發現反物質的存在,到21世紀的時候,歐洲核子研究組織,於瑞士日內瓦打造一座大型粒子對撞機,並於2008年9月10日開始試運轉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對撞機,經由粒子對撞機的實驗,科學家不僅能成功製造反物質,也更加提升大爆炸理論的可信度。
也就是說,目前人類已知的宇宙,是在一個偌大的空間(無極)中,有一個初始的物體(太極),爾後,這個物體內部自然的產生反物質,正物質(陽)與反物質(陰)碰觸之後,因為湮滅作用所產生的龐大能量而發生爆炸,之後的宇宙便開始擴充,並且產生各種星體,包含我們所在的地球,及天地之間的萬物,由此可知,如果不是先有空間(無極)的存在,也就不會有初始物體(太極)的存在,所以「無極而太極」,我認為當解釋為,先有無極而後有太極(無極而太極),且無極中有太極,即「太極本無極」的概念,是身為初始物體的太極,本於身為空間的無極而來,沒有空間就不會有物體,然後才產生兩儀,即陰跟陽的概念,此處可解為正物質與反物質,兩儀又產生宇宙中的星體,及地球上的萬物,《周易》的宇宙起源論,告訴古人世界非由神造,宇宙中所有的一切,都是自然而然的孕育而生,所以古人根本不相信造物主,也沒有唯一神的概念,這也使得中國哲學,與西方哲學差異極大,《周易》的宇宙起源論,與科學家的大爆炸理論,幾乎完全吻合,且不需要經過太複雜的解釋,這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,因為基督教(含新、舊教)某些教派,即便宣稱自己教義與大爆炸理論吻合,但基督教聖經中的創世紀,根本完全違背大爆炸理論,神學家必須經過一番複雜的解釋,才能讓基督教教義勉強跟大爆炸理論吻合,亞伯拉罕體系的一神教,很難跟《周易》一樣,與大爆炸理論高度的契合,古代並無純物質或唯物主義的概念,我在這裡提出的,是過去未曾有過的解釋,將本來抽象的哲學與大爆炸理論結合,令原本模糊的周易義理得以明確化,以符合現代的科學與價值觀,至於周敦頤《太極圖說》當中,與陰陽五行學說相關的部份,因為陰陽家思想違背科學,早已不符合時代需求,所以我都棄而不用。
五、自太極以後的衍生關係
陰陽二儀,係由太極而來,陰陽之間或乾坤之間的關係,或兩兩相對,或互為表裡,或相互依存,事物彼此之間屬於何種關係,必須就不同的案例各別判斷,靈活變通乃是周易義理重要的原則,惟自古以來,很多儒者將陰陽乾坤的關係,解釋為主僕關係,即陰從屬於陽,坤從屬於乾,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之下,皇帝希望百官順從,長輩希望晚輩順從,男人希望女人順從,所以很多古人皆做此解,死於文革的熊十力也做此解,黃慶萱教授也不否定熊氏見解,熊氏說:「心,乾也,陽也,形,坤也,陰也,心不能主乎形,而為形所役,則是坤不順從乾,陰侵陽。」熊氏言下之意,心是形的主宰,形從屬於心,故形不能使役心。
然而,這是由於熊氏對周易義理的研究不夠深入,才有如此誤解,實際上,兩者並非主僕關係,而係相互依存的關係,人類之所以得以活在世界上,是因為靈魂和軀殼相互依存而得以存在,人類擁有自由意志及自主決定的權利,人類擁有靈魂,而靈魂擁有思考能力,有思考能力才有所謂的心,如果將靈魂抽離軀殼,則軀殼必將死亡,該個體即不存在,或者軀殼死亡,則靈魂亦不能單獨成為物質的個體存在,靈魂跟軀殼因為緊密結合,所以產生相互依存的關係,兩者分工合作、各司其職,就像身體跟大腦之間的關係一樣,大腦並非身體的主宰,而係與身體相互依存,大腦需要其他器官跟組織通力合作,身體對大腦供給營養及進行空氣交換,並維持人體生理機能的運行不悖,而身體外在的行為舉止,則有賴大腦透過神經系統,以微弱的電波發出指令,人體全身上下沒有一個地方是主宰或奴僕,每個器官或組織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,大腦雖然專門下達指令,卻不是一切組織器官的主宰,大腦依賴血液提供氧氣跟營養,氧氣來自肺部跟支氣管,營養則來自嘴巴及消化道系統,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導致氧氣跟營養無法送達,腦細胞必然會死亡,各器官跟組織之間分工合作,才能維繫人體的生理機能,彼此沒有上下主僕之別,如有上下隸屬關係,則上位者不必然需要下位者,好比在一間公司裡面,老闆可以因為某個員工辦事不力,或公司虧損需要裁員,認定不需要該員工而將其開除,老闆依舊是老闆,公司也依然存在,古代皇帝認為大臣謀反,也可以將大臣處死,不會對皇帝有任何影響,但相互依存關係的情況不同,身體不能隨意失去器官、血液、組織,否則可能對生理機能產生影響,即使是失去微不足道的皮膚,都有可能會因為細菌入侵而有致命危險(如:破傷風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),所以靈魂跟軀殼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的關係,不能失去彼此而單獨存在。
現代的東方人,因為受到西方哲學的影響,經常落入唯心跟唯物的爭論,被中共過度吹捧的熊十力也不例外,其實精神跟物質有時可以分開討論,有時又可以相互依存,尤其古代中原地區沒有唯心或唯物的觀念,不一定要用唯心或唯物的觀念來詮釋中國哲學,注重精神生活者,可能會偏向宗教,而希望往生淨土,前往不同次元的精神世界修行,注重物質生活者,可能會偏向欲望,反而不適合往生淨土,只適合留在物質世界輪迴,沒有任何人一定是唯心或唯物的存在,思想偏向唯物者,不相信宗教跟靈魂,思想偏向唯心者,不相信科學跟醫學,在我看來唯心跟唯物都是不好的,精神生活跟物質生活應達到平衡,才符合《繫辭傳》所說的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,所以我認為靈魂跟軀殼是相互依存的關係,這不是唯心跟唯物的折衷,而是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,折衷的概念類似數學的平均,但中庸並非折衷或平均,而是凡事都要找到一個平衡點,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生活步調也比農業時代快,難免會感到精神上的痛苦,人可以透過飲食男女,釋放生活中的壓力,只要不過度放縱,不養成不良嗜好,利用外在事物對身體感官的刺激,適度調節身心平衡並不為過,反而有益於心理健康,但也可以反過來,透過修身養性及理性思考,控制身體外在的行為舉止,使自身的行為合乎倫理道德,心理可以影響生理,生理也可以影響心理,兩種可能性都存在,所以身心彼此之間,是相互依存的關係,而非主僕關係,沒有熊氏所謂心使役形或形使役心的問題,熊氏的出發點根本不對,既然熊氏的前提不對,則其所得到的結論,也不可能正確。
前面有提到,朱熹認為四象分別是太陽、少陰、少陽、太陰,其實從兩儀到四象,四象再到八卦,都是一種排列組合的關係,不過關於四象的含意,還有不同的說法,有人認為四象是四季,也有人認為四象是五行中的木、火、金、水,分別跟四季互相對應,土則是四季都存在,但四季跟五行的解釋,難免有牽強之處,如果四象等於四季的春、夏、秋、冬,季節如何能衍生出八卦的天、地、雷、風、水、火、山、澤?古人沒有提出解釋,黃慶萱教授雖然寫道《周易》經常提到四時(四季),但所舉的例子都只單獨提到四時,並沒有一起提到四象,所以很難相信兩者之間有任何關係,顯然,四時跟四象之間很難建立連結,足見四季的說法缺乏說服力,而五行之說又更沒道理,何以木、火、金、水可以單獨代表四季跟四象,而土卻不行?五行又如何衍生出八卦?此說強行跟陰陽五行學說結合,又不能給出合理的交待,而且陰陽五行學說的存在,是因為古代中原地區沒有科學的概念,只能用陰陽五行的概念,對世界上的自然現象給出一個模糊的答案,科學昌明的現代,已經不需要陰陽五行學說,所以更沒有採用此說的理由,四象是等比級數中必要的存在,在排列組合中也不能缺少四象,但在《周易》當中,四象並不是特別重要的概念,我認為四象只是兩儀到八卦之間必要的衍生過程,朱熹的見解,才能為兩儀跟八卦間的衍生過程,提供一個合理的連結方式,即以排列組合的方式衍生八卦,再以八卦代表世間萬物。
六、駁諸說之謬
討論過《周易》與大爆炸理論的關係之後,接著探討別人的學說,如何解釋無極與太極的關係,朱熹說:「太極,理也,陰陽,氣也。氣之所以能動靜者,理為之宰也。」、「太極本無極,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也」、「非太極之外,復有無極也」周敦頤《太極圖說》認為,太極先產生陰陽之氣,而陰陽之氣再產生五行跟萬物,朱熹認為,太極不僅是產生陰陽之氣的根源,也是陰陽之氣的主宰,而無極只是用於形容太極「無聲無臭」而已,無極與太極是一體兩面,不是兩個分別的物體,朱熹的見解,明顯吸收道家老子思想,《老子》第一章便說: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」老子的意思是,真理沒有固定的形式,也沒有固定的名稱,而《繫辭傳》所說的太極,與《太極圖說》所提到的無極,未必可與老子所說的「道」劃上等號,因為《老子》第一章並未提到宇宙的起源或主宰,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,老子與莊子都擅長反向思考,老子不過是提出一種不落窠臼的思維罷了,跟《繫辭傳》所表達的意義截然不同,而且朱熹的解釋也未必符合周敦頤的原意,《太極圖說》如此說道:「五行,一陰陽也;陰陽,一太極也;太極,本無極也。」這段話是從五行反推回無極,看不出無極與太極有一體兩面之意,也沒有「無聲無臭」的內涵,所以我認為朱熹的見解不妥當。
明代王船山的理論,不僅與朱熹不同,還比朱熹更為複雜,因為古人普遍相信世界上存在「氣」這種東西,所以王船山由「氣」的觀點出發,除前人的「無極」、「太極」以外,另外發展出「太虛」、「太和」、「神」、「性」的觀念,王船山所著的《思問錄》說:「太虛,一實者也,故曰:「誠者,天之道也,用者,皆其體也」,故曰:「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」、「無極,無有一極也,無有不極也,有一極,則有不極矣。無極而太極也,無有不極,乃謂太極。」、「太和之中,有氣有神,神者非他,二氣清通之理也。不可象者,即在象中,陰與陽和,氣與神和,是謂太和,人生而物感交氣逐於物,役氣而遺神,神為使而迷其健順之性,非其生之本然也。」、「神化者,氣之聚散,不測之妙,然而,有跡可見。性命者,氣之健順,有常之理,主持神化,而寓於神化之中,無跡可見,若其實,則理在氣中,氣無非理,氣在空中,空無非氣,通一而無二者也。」王船山的理論玄而又玄,相當的複雜,然而,現代的科學,並沒有「氣」這種東西,任何物質的構成,都跟古人所謂的「氣」沒有關係,宇宙並非由陰陽五行發展而來,世界上根本沒有「氣」這種東西,既然沒有氣,也就沒有陰陽二氣,所以王船山據以發展出的「太虛」、「太和」、「神」、「性」等名詞,也都是不應該存在的錯誤觀念,儘管王船山畢生鑽研儒學與易學,發展出既抽象又複雜的理論,看似言之成理,但在現代科學的面前,也是白費工夫,畢竟陰陽五行學說違反科學原理,陰陽五行並非正確的知識,在沒有科學的年代,古人只能相信似是而非的陰陽五行學說,而依附陰陽五行學說的哲學,更不可能是真理,王船山的思想,如今看來,已是非常落後的理論,沒有重新詮釋的實益。
然而,中國學者陳來,卻依然承襲王船山之說,陳來說:「太極作為原始物質本身是無形的、無限的」這就是王船山所謂的:「無有不極乃謂太極」,原始物質這個名詞,看似與大爆炸理論相似,但大爆炸前的初始物體(太極),不可能是無形無限的,陳來還煞有其事的將「太虛」、「太和」、「神」、「性」等名詞重新詮釋一遍,詮釋的方法,還是不離那套「氣來氣去」的老掉牙理論,陳來明明活在21世紀,思想卻不科學,非常滑稽,我必須慶幸自己沒讀哲學系,不用被這些錯誤理論荼毒,現在的哲學學者,文章大多既空洞又不知所云,不然就是像陳來這種,撰文時刻意擴充字數,導致冗詞贅字過多,產生閱讀上的疲勞,例如:「陰陽二氣變化交合形成五行;各有特殊性質的五行進一步化合凝聚,而產生萬物。」其實只要寫成「陰陽二氣形成五行,五行又產生萬物」即可,對讀者而言,理解文義時並無不同,而且陳來的文章的內容,因襲前人錯誤,而不知改正,導致缺乏參考價值,脫離科學竟也可以洋洋灑灑寫廢話,動輒長篇大論,還出書著作,陳來就跟現在的中國官員一樣,慣於睜眼說瞎話,卻一點也不害臊,陳來的學說在我看來,對漢文化的發展沒有任何幫助。
牟宗三在無極與太極的關係上,大致上承襲朱熹的見解,但牟宗三不認同朱熹把無極理解為,只存在而不活動,牟宗三認為無極也具備活動性,實際上,牟宗三根本沒有解釋無極到底是什麼物質?牟宗三在前提上,既然不知無極的本質,又如何得出無極可以活動的結論?牟宗三從頭到尾都不知所云,我認為依照科學家的大爆炸理論,無極可以理解為宇宙的空間本身,如按一般人生活經驗,或由一般人肉眼所見,空間本身不活動乃事理之常。牟宗三還說:「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,當然不必是說陰陽即是道,但乾道或誠體之具體流行亦不能離乎陰陽,不能不憑藉陰陽以表現,而「一陰一陽」即是陰陽之氣之無間暢通,而道即因之而無間朗現,故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,其語意當是就道之所資以顯其自己者而說道,並非說陰陽即是道也」雖然中共對牟宗三頗為讚揚,但我反對牟宗三的見解,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,違背現代的科學理論,現代是科學的時代,陰陽五行學說早就該廢棄,更何況《周易》的陰陽,本來並非陰氣與陽氣,《周易》也沒有五行的概念,是陰陽家出現以後,易學才和陰陽家思想結合,《周易》所謂的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,係如同硬幣有一體兩面之情況,凡事皆有互為表裡或兩兩相對的情況,任何事物都不可以只看表面,因此才有成語說:「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」,如果凡事只看表面,不能防範於未然,禍患往往就在眼前,此即孔子所言: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」,《周易》本是儒家經典,與《論語》相通乃屬當然,所以《周易》這段話的意思是,凡事都是陰陽相對,才是所謂的正道,在台灣民間習俗裡,凡事都喜歡成雙成對,只能偶數不能單數,例如嫁娶用品或紅包的數字,這代表古人普遍相信兩兩相對,古代認為男人代表陽,女人代表陰,嫁娶用品也要成雙成對,陰陽相對才符合正道,這些成雙成對的民間習俗,也許便是從周易義理而來,而中國的偽儒學牟宗三,不查《周易》的本義,依然不離陰陽五行學說,無法與現代科學接軌,亦無法跟西方思想正確結合,作出條理清晰的註解,什麼「陰陽無間暢通」、「道即無間朗現」,這種玄而又玄的解釋,根本不知所云,清代以前的中國,沒有科學的概念,所以不能怪罪朱熹這些大儒思想違背科學,但20世紀時,科學早已十分發達,大爆炸理論也人盡皆知,即使聖經的創世紀跟大爆炸理論根本不同,基督教神學家們,卻也懂得對應,作出相關的解釋,反觀偽儒學牟宗三,仍然死守陰陽五行學說,如此程度竟能被中共稱為儒學,實在荒謬。
有個香港網站叫書史小齋,煞有其事的評論陳來跟牟宗三的學說,如此寫道:「牟宗三一方面保存了朱子解釋得恰當的地方,視誠體、太極為理,另一方面恢復了理的能動性。如此,朱子注釋的缺失得以改正,濂溪形上學之真貌亦被恢復,其貢獻之大,不必多言。」這個作者的評論有兩個問題,一是誰能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,朱熹所謂的「誠體」、「太極」究竟是什麼鬼東西?朱熹所謂的「誠體」、「太極」又相當於化學元素週期表上面的什麼元素?顯然,這些違背科學的過氣理論,根本沒有什麼可以改正的地方,早就該被揚棄,二是作者所認定的「恢復周敦頤形上學之真貌」,其實只是脫王船山之氣學而已,牟宗三仍然不離陰陽五行學說,作者難道沒想過周敦頤壓根就是錯的嗎?周敦頤所依據的陰陽五行學說,本身就是需要改正的錯誤,所以在我看來,牟宗三並沒有比陳來高明,兩個偽儒學一樣荒謬可笑,現在的哲學學者,老是寫一些莫名其妙、玄而又玄、不知所云的文章,怪不得今日的儒家思想,依舊被社會大眾束之高閣,哲學不是不能有玄學,但是科學可以解釋的地方,玄學就應該退場,只有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,才能用宗教與玄學角度解釋,我認為除了五四運動跟文革的影響之外,這些共產式偽儒學,也是中國哲學的一大問題。
中共扶植的偽儒學,經常標榜與西方思想結合,但中共並不告訴人民,與西方思想結合背後的目的,其實是因為在文革之後,中共背負著破壞文化的惡名,像是熊十力等人不幸死於文革,便給他們一個「新儒學」、「三聖」的封號,我不認為他們真的有這個資格,中共之所以給這些好聽的封號,無非是要讓人民認為,中共正在維護傳統文化,中共一方面想掃除破壞文化的惡名,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傳統文化與共產主義相違背,不利於維持中國共產黨的極權統治,中國共產黨不願意放棄手中的無限權力,所以中共扶植偽儒學的目的可想而知,其實是企圖利用西方思想修改傳統文化,使其與共產主義相符合,換言之,這些學者都是在為中國共產黨服務,利用扭曲中國哲學,來幫助中國共產黨穩固政權,然而,這種做法有時不免過於強硬,導致破綻百出,中國學者張岱年即為一例,張岱年寫過一篇文章:「中國古代哲學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與演變」,張岱年把古代氣的概念,理解為:「氣是古代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。」又引《說文》:「氣,雲氣也。」,張岱年的理解,根本就錯的徹底,古人所謂的氣,絕不可能是唯物主義,如果氣是唯物主義,就代表氣是物質性、具體的、明確的,但古人所謂的氣,實際上是精神性、抽象的、模糊的,而且氣並不一定是雲氣,也不一定是物質,或者說古人根本沒有唯物或物質的概念,例如文天祥《正氣歌》說:「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形」,文天祥並沒有解釋正氣是什麼,從來沒有人能夠解釋正氣是什麼物體,顯然這裡的正氣,是精神性、抽象的、模糊的,而非物質性、具體的、明確的,正氣並非具體存在的物質,古代沒有科學的概念,只好用氣與陰陽五行的理論,將自然現象及無法解釋的原理,都透過抽象模糊的概念交待過去,古人不了解事物的本質,只能用含糊的概念交待,也從來沒有人能清楚的交待,氣跟陰陽五行是什麼物質,就像道教的氣功,也無法從現代科學跟醫學的角度,清楚的解釋氣究竟是何物,中醫的經脈穴道理論,還是古人練氣功時發現的,但經脈跟穴道根本不是具體存在於人體的物質,經脈跟穴道是一種抽象的概念,解剖人體根本找不到,所以氣根本不可能是物質性的唯物主義,古代不同的儒者,不同的書籍,對同一個名詞,經常有不同的解釋,因此古文一字多義十分常見,張岱年僅以《說文》的解釋,涵蓋一切古人所謂的氣,認定氣皆具有物質性,其見解即有不當之處,共產主義是無神論,中共不能承認靈魂、鬼神等等,諸如此類具有精神性質的存在,而張岱年又是一個為共產黨服務的學者,硬是將精神性的氣,扭曲成唯物主義,更何況張岱年的邏輯,可依我上述的《正氣歌》反例破之,張岱年的理論根基不固,根本不堪一擊,道的概念也是,古代不同學派不同學者,經常有不同的解釋,通常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,賦予該名詞的意義,儒家的道,跟道家的道,意義截然不同,即使是同時代的儒者,對同一名詞的定義,也不一定相同,就拿宋代的易學來說,關於「貞」的定義,朱熹《周易本義》與程頤《周易程傳》,兩本書有不同的解釋,《周易本義》說:「貞,正而固也」,《周易程傳》卻說:「坤,乾之對也,四德同而貞體則異,乾以剛固為貞,坤則柔順而貞」,程頤跟朱熹的年代相去不遠,同樣研究儒學,也同樣是易學的書籍,程頤卻比朱熹多一個「柔順」之義,因此在分類上來說,應針對不同學派不同學者,分開討論不同人對同一名詞的定義,而且同一名詞在不同學派當中,其定義有時差異頗大,討論名詞定義以前,還得先討論各家思想的體系有何不同,而張岱年對此並無認知,在沒有正確分類的情況下,企圖以一篇文章,統一解釋道的含意,如此一來,張岱年將不同人不同學說都混合,張岱年只擷取自己需要的部分,刻意忽略對自己學說不利的解釋,我認為是不恰當的。
張岱年說太極是一種唯物主義的世界起源論,這個部份,畢竟我的說法是跟大爆炸理論結合,所以我是說成宇宙起源論,但我反對張岱年對太極的定義,因為《繫辭傳》並不是唯物主義,中國古代並無唯物主義或純粹物質的概念,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氣一樣,在古人理論中的太極跟氣的概念,都是屬於精神性、抽象的、模糊的概念,周敦頤的《太極圖說》,我也只運用無極的概念,其他陰陽五行學說的內涵,早就該被科學的時代淘汰,因此陰陽五行相關的內容,一概棄而不用。而張岱年不斷強調《繫辭傳》是唯物主義,卻從頭到尾,無法解釋陰陽五行究竟是什麼物質?他批評朱熹將太極稱為理,是把《繫辭傳》說成唯心主義,問題是鄭玄等人所謂的氣,也不是唯物主義,氣根本不是物質,而且古代中原地區壓根沒有唯心或唯物的爭論,張岱年寫這種不知所云的文章,到底在瞎忙什麼呢?其實就是拍中國共產黨馬屁,因為共產主義是無神論,張岱年的文章,純粹是討當權者的歡心罷了,牟宗三、張岱年、陳來等人,討論太極皆不離陰陽五行,根本狗屁不通,所以我才說中國沒有儒學,他們都是中共扶植的傀儡學者,創造扭曲儒家思想的偽儒學,洗對岸中國人的腦,中國從文革到現在一直都沒文化,還好我是臺灣人,不是中國人,不用被這些偽儒學荼毒一生。
臺灣本土,也有人討論無極跟太極的關係,這個人是高苑科技大學教授陳立驤,陳立驤寫過一篇論文名為《周敦頤《太極圖說》「無極」與「太極」關係之研究》,因為是2000年以後才發表,所以算是本世紀的作品,陳立驤說朱熹、王船山等人是儒家義的解釋,並提出自以為道家義的解釋,我認為陳立驤的理解有誤,主要錯誤有二,一來所謂的儒家,是指先秦孔子、孟子、荀子等人,秦漢以後,研究儒家思想的學問,則稱之為儒學,而且秦漢以後的儒學,已經被諸子百家入侵,例如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,明顯與陰陽家結合,所以基本上都不是純粹的儒家思想。而且周敦頤所著的《太極圖說》,是從道教人物陳摶而來,而陳摶的著作也不是純粹的道家思想,朱熹等人的理論,除道家跟道教以外,還融入陰陽家思想,怎麼看都不能算是「儒家義」,顯然陳立驤不能區分儒家與儒學的差異,二來陳立驤也只是添入更多老莊思想的元素,跟上述的中國學者張岱年一樣,都是來自王船山「氣來氣去」的理論,根本不離陰陽五行學說,前面的牟宗三、張岱年,都無法解釋氣跟太極是什麼物質,陳立驤果然也沒讓我失望,他也沒交待氣跟太極是什麼物質,陳立驤跟中國學者有一樣的毛病,就是覺得:「只要把一切都推給氣,事情就解決了。」這些人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地方奇怪,為何生活在科學時代,卻無人能寫出貼近科學的哲學呢?明明科學可以解釋的部分,就不需要玄學,不過陳立驤是中文系背景,並不是哲學系背景,中文系是以理解文學技巧,及背誦大量詩詞為主,所以陳立驤的理解錯誤,也就不能怪他,至少陳立驤不是為政治服務,不用討當權者的歡心,陳立驤只是單純喜歡寫不知所云的文章而已。
很多人以為漢文化博大精深,本來就應該玄而又玄,中國經典就該模糊不清,愈聽不懂愈厲害,實則不然,如果不能有條有理的作出解釋,或者文章的內容十分空洞,代表這個人根本不懂箇中道理,只會刻意打馬虎眼,他們都以為只要把別人弄糊塗,自己就會被當成大師看待,練氣功太極拳的師傅,硬要說自己學的是武術太極拳,上去擂台賽被人打趴,影片還被放上網路丟人現眼,這些故弄玄虛的假宗師、偽儒學、偽高僧、江湖術士,根本經不起考驗,諷刺的是,越會吹牛的人,反而越出名,這就是現代漢文化的弊病,我認為解釋中國哲學,應該要條理清晰、深入淺出,能以淺顯的文字,說明深奧的道理,才叫有學問。
七、南韓國旗應該稱為「兩儀旗」,而不是「太極旗」。
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。」所謂的兩儀,即陰儀與陽儀,太極是1,兩儀是2,故在朱熹《易學啟蒙》當中,太極所附的圖像,是一個空白的圓形,周敦頤的《太極圖說》太極也是一個空白的圓形,顯然太極並無陰陽之分,所以南韓人以為的「太極」,中間一黑一白,用以象徵陰陽,其實是兩儀才對,因為《繫辭傳》是到兩儀時,才分出陰陽,而且南韓國旗的八卦方位並不正確,朱熹《易學啟蒙》附有伏羲八卦圖(先天八卦圖)與文王八卦圖(後天八卦圖),伏羲八卦圖的方位是乾南,坤北,坎西,離東,震東北,巽西南,艮西北,兌東南,文王八卦圖的方位則是離南,坎北,兌西,震東,艮東北,坤西南,乾西北,巽東南,傳統的伏羲八卦圖與文王八卦圖,都是南上北下(指南),坊間書籍或網路圖片,可能會改成北上南下(指北),而南韓國旗上的八卦,無論是指南或指北,八卦方位全然不對,無論是伏羲八卦圖或文王八卦圖,方位都不符合,而且三劃的經卦,通常是單用一卦或八卦同時出現,不會只挑四個經卦來用,南韓剽竊華人文化,放在自己的國旗上,卻誤兩儀為太極,連方位都搞錯,偷別人的文化,還不知道該怎麼用,這種荒謬的行為,簡直是在侮辱全世界的華人。
《周易》義理深奧而精妙,自古以來被稱為群經之首,是中國哲學最深奧的經典,這件事情,韓國人也知道,所以才把八卦放在自己的國旗上,問題是《周易》實為華人文化的內涵,南韓竟公然把別人的文化,放在自己的國旗上,南韓這種挑釁行為,等於認為世界上的華人都死光了,南韓人,口操蒙古語,手寫象形文,竟敢自稱「小中國」,有些中國人來台北玩,也許是跟街道名稱有關,他們會說臺灣就像個小中國,但臺灣跟新加坡,雖然都是華人國家,卻也不敢自稱「小中國」,南韓人既不認為自己是華人,又要自稱「小中國」,簡直是忝不知恥。
八、易學中的蒼天
當兩儀變化出宇宙、星體跟萬物之後,正物質跟反物質依然存在,只是通常很難發現反物質,以目前人類的科技而言,反物質必須以龐大的能量創造,所以兩儀並沒有真正的消失,但無極跟太極到底還存不存在呢?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,無極作為可以容納太極與一切星體的宇宙空間本身,大爆炸之後依然存在著,太極只是初始物質,正物質與反物質發生大爆炸之後,原本完整的初始物質即不存在,但有可能還剩下一部份,以漢文化而言,在宇宙產生之後,能夠取代太極,而屬於形而上的概念,大概就是蒼天了,《象辭傳》說: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意思是宇宙中的星體,天地之間的萬物,都周而復始的自然運行,君子應該效法蒼天,自立自強、生生不息,所以太極在大爆炸之後,便形成健而不息的蒼天,蒼天沒有人格與意識,只會自然而然的運轉。
張岱年在前揭文中,也企圖解釋天的概念,然而,也許他沒有看過《周易程傳》,也不知道古人一直有天體自然運轉的思想,文中有不少錯誤觀念,張岱年如此寫道:「孔子又說過:「天何言哉?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。天何言哉?」這所謂天似乎是指覆蓋一切的天空而言。應該承認,孔子沒有提出關於天的明確理論。他雖然沒有否認傳統的宗教信仰,卻也不宣傳傳統的宗教信仰。對於傳統的宗教信仰,他表現了一定程度的搖擺。」孔子此處說的天,是指整個宇宙會周而復始的自然運轉,所以天不會說話,此處的天並不是指天空,雖然《論語》說:「子不語:怪力亂神。」又說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不過先秦儒家所亟欲保護的是周代的禮制,古代中原地區的統治者,包括周朝在內,都稱為天子,顧名思義,即蒼天之子,古代的天子都有祭天的儀式,孔子在《論語》中說:「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?樂云樂云,鐘鼓云乎哉?」玉石與絲綢品,於周代時是祭祀用品,可見孔子相當重視周代的祭祀儀式,孔子雖不宣傳宗教,先秦儒家也相當程度抑制宗教的發展,但孔子很明顯承認天的信仰,可作為原始宗教而存在,並以保護禮制的觀念,維持祭天的儀式,作為漢文化而流傳後世,可見孔子的立場未曾搖擺過,張岱年根本沒搞懂《論語》,以斷章取義的方式抹黑孔子,相當不厚道。
張岱年又寫道:「老子指出: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」萬物的生成與消滅,都是自然而然的,並非出於天意。老子打破了關於天的傳統信仰,所以他的哲學是唯物主義的。老子所承認的天只是物質之天。」其實《老子》此處的意思是,天地沒有私心,對萬物都一視同仁,根本沒有什麼生成與消滅,也沒有自然而然,更不可能有唯物主義跟物質之天,先秦老莊道家思想,跟西方唯物主義八竿子打不著,張岱年的解釋完全扭曲《老子》原文,相當的離譜,張岱年如此大費周章,既斷章取義又扭曲原文,目的只是要跟王船山那套「氣來氣去」的理論結合,王船山的理論,違背科學應予廢棄,已如前述,張岱年滿口唯物主義,思想卻違背科學,根本沒有邏輯可言,活像個人格分裂的學者,可笑之極。
臺灣曾有學者提出天是有機體的概念,然而卻沒有人可以解釋什麼叫有機體,這種解釋有說等於沒說,我認為有機體的說法並不妥當,還是依照古人的見解,比較合適一點,宋代程頤所著的《周易程傳》於乾卦中說:「上古聖人始畫八卦,三才之道備矣,因而重之,以盡天下之變,故六畫而成卦,重乾為乾,乾,天也,天者,天之形體,乾者,天之性情,乾,健也,健而無息之謂乾」此處前段跟西漢孔安國所說相同,後段則是談乾卦與蒼天的關係,程頤接著說:「夫天專言之,則道也,天且弗違是也,分而言之,則以形體謂之天,以主宰謂之帝,以功用謂之鬼神,以妙用謂之神,以性情謂之乾,乾者,萬物之始,故為天,為陽,為父,為君。」蒼天,如果籠統的說,便是真理,程頤此處所說的「道」,猶如民間宗教認為天界中存在著天條一樣,是一種絕對的道德規範,所以才說不可以違背天意,如果分別加以描述,將其形體稱之為天,將蒼天主宰的性質稱之為帝,將蒼天的功能稱為鬼神,將蒼天神妙的作用稱為神,將蒼天的性情稱之為乾(程頤此處所指之性情,應是乾卦四德),這就是程頤對天的理解,以不同形式與層面來做分類,儘管不見得明確,但也比「有機體」來的清楚多了,天的信仰,因為不具有形象,所以自古以來都甚為模糊,程頤的見解不管是否正確,至少也是一種經典的解釋,可作為參考。
由《周易程傳》可知,上帝原本是蒼天的稱謂之一,利瑪竇到中國傳教的時候,企圖以基督教的神耶和華,取代中國天的信仰,所以盜用蒼天的名諱,但並沒有成功,原因是基督教的神有人格,而天並無人格,而且如果從心學的角度出發,宇宙、星體、人類、萬物都合起來看,即可稱之為天,如將天分開來看,宇宙、星體、人類、萬物都是天的一部份,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,但以基督教的神學理論來說,人類絕不可能是神耶和華的一部份,可見兩者截然不同,基督徒卻至今沿用錯誤的名諱稱呼耶和華,其實對基督教的神而言,是一種不敬的褻瀆,我認為基督教(含東正教、新、舊教)應該改正,不能繼續沿用上帝的稱呼,用「神」來稱呼基督教的耶和華即可,天的信仰來自中國古代對大自然的敬畏,華人只有在祭祀的時候,基於祈求禱告的需求,才會暫時性的賦予人格,稱之為天公、老天爺,因為蒼天沒有形象,故一般蒼天並無雕像,通常只在廟宇大殿前方安放天公爐,而且無形象的蒼天地位最高,所以一般祭拜諸神之前,必先朝外拜蒼天,然後入殿內拜神。
九、臺灣人是否迷信?
前面已經提到,易學跟天的信仰有關係,《周易》跟宗教的關係一直很密切,《周易》是周代卜筮的書籍,由卜官掌管,商代已經有占卜的習慣,甲骨文便是商人占卜的遺物,占卜發展到周代,變成更加有系統的《周易》,秦滅六國之後,秦始皇甫建立統一的王朝,便焚書坑儒以控制人民思想,《周易》以卜筮之書得存,所以《周易》也是中國五術的書籍,周易占卜大致上可分為大衍、金錢卦、梅花易數共三種,有些穿鑿附會的說法,以《周易》為群經之首當作理由,說中國術數皆由《周易》衍生而來,實際上由《周易》所衍生的中國術數,僅上面提到三種周易占卜,同樣歸類於占卜的六壬神課,跟《周易》沒有關係,其他不管是四柱八字、紫微斗數、手相、面相、家相(俗稱看陽宅、風水學)、墓相(俗稱看陰宅、風水學)等,與《周易》差異性更大,皆與《周易》無關,《周易》之所以被稱為群經之首,是因為周易義理深奧而精妙的關係,與中國術數的發展無涉,這種穿鑿附會又不負責任的說法,通常都是一些民間算命師說的,根本就提不出相關的證據。
然而,儘管古代的儒者,並不把術數放在眼裡,他們瞧不起以算命為生的術士,也不認為周易占卜是一個《周易》的領域,但中國術數確實非常深奧,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文化,並沒有這麼複雜的命相占卜系統,中國術數是漢文化十分獨特的一面,只是要注意一件事情,其實學藝不精的兩光算命師也很多,這些東西絕對不會被中共所承認,即使承認宗教跟術數,中國政府也會冠上一個「迷信」或「非物質」的惡名,以中國政府的立場來說,正常的宗教信仰,跟迷信的宗教信仰,對中共而言並無差別,在中國,只要是宗教便一律是迷信,因為共產主義是無神論,他們認為精神性的東西不存在,他們認為世界上沒有靈魂跟鬼神。
有些歐美人來到臺灣,看到臺灣人拜拜,或看到臺灣人算命,因為歐美國家沒有這些東西,他們都會認為臺灣人迷信,然而,臺灣人迷信民間宗教、迷信道教、迷信佛教,是一種迷信,無神論者只相信科學或唯物主義,不相信宗教,也是一種迷信,基督教(含東正教、新教、舊教),天天餐前禱告,周周教堂禮拜,不相信其他宗教跟神祇的存在,甚至不相信科學,還是一種迷信,基督教的迷信,只是方法不同而已,從心態與行為來看,在本質上並無不同,從漢文化的觀點來看基督教,基督教把不曾存在過的造物主視為存在,每天吃飯對著不曾存在過的造物主禱告,硬是把無罪的人類說成一生下來就有罪,全世界的神話都被基督教竄改,所以全世界都有大洪水的神話,偏偏中原地區沒有被殖民過,所以中國神話沒有被竄改到,結果就變成全世界都淹水了,只有中原地區不淹水,只有中原地區沒有諾亞方舟,就連自然生成的「反物質」,基督教都硬要改名為「上帝粒子」,硬要捏造不會發生的世界末日,還要拍成好萊塢電影自欺欺人,基督教教會無法接受聖經創世紀,被人用任何方式推翻,其實基督教才是最荒謬的迷信,世界上從來不曾存在過造物主,也不存在地位最高的唯一神,亞伯拉罕體系的一神教,根本就不科學,歐美人沒有資格恥笑臺灣人。
十、結論
因為撰寫本文的關係,我再度翻開黃慶萱教授的《周易縱橫談》,這本書是我十多年買的,出版年份是民國84年(1995),我已經許久未再翻閱過《周易縱橫談》,儘管本文提出部分反對黃教授的見解,不過我依然推薦此書,可作為《周易》的研究入門,先以此書建立基礎概念,再深入研究《周易》,黃慶萱教授對《周易》的解釋,比坊間許多白話翻譯書籍更好,此書在《李怡嚴致黃慶萱書》一文當中,李、黃都認為象數學派已死,只剩下歷史價值,確實義理跟象數分家以後,複雜的數學很難再跟義理扯上關係,但我認為不用這麼悲觀,因為八卦本身就是圖象,而八卦的創造又跟數學有關係,以簡單的圖象或數學詮釋哲理,本來就是《周易》的精神,也是中國哲學的特色,所以周易義理仍保留著基礎的象數精神,即使未來不能再發展成獨立的學派,如果後人研究周易義理時,尚能珍惜這項基礎的象數精神,則象數學派亦不亡矣。
本文討論關於《周易》宇宙起源論不同面向的相關問題,最後要回歸思考的一件事情,是我們所身處的宇宙,真實樣貌究竟為何?實際上天文學仍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,例如我們並不知道黑洞到底由何種物質組成,宇宙中諸如此類神秘的地方還有很多,科學家發現目前已知的宇宙,仍然在擴張當中,這件事情造成我的疑惑,宇宙沒有星體的地方,是處於沒有空氣的真空狀態,空無一物的宇宙空間怎麼會擴張呢?目前人類的科技,還無法前往宇宙的邊際了解實際情況,不過我斗膽做一個假設,也許初始物體(太極)在大爆炸之後,並沒有徹底的消滅,在目前已知的宇宙當中,質量較大的星體,會變成熊熊燃燒的恆星,恆星常年進行著核融合,持續散發光與熱,即使是質量較小的星體,像是我們人類所在的地球,星體的核心,也會有溫度極高的岩漿,如果初始物體(太極)當初產生反物質的地方,是在溫度最高的核心,發生大爆炸的時候,產生煙滅作用的地方,也就只有核心的部分,所以目前已知的宇宙,也許是被一層很厚的外殼所包覆,內部經過138億年的擴張,外殼仍然沒有破裂,也許人類必須突破這層外殼,才能到達真正的宇宙空間(無極),如果我的假設為真,真正的宇宙空間(無極),其實比人類想像中的還大,甚至可說是無法想像的巨大,人類在真正的宇宙空間(無極)裡面,不過是一粒渺小的微塵,我不能保證自己的假設是真的,目前沒有人能夠知道宇宙真實的樣貌,宇宙中有太多未知的謎團,但我相信有一天,當人類科技發展到太空時代,有能力對太空探索並且移民的時候,也許能夠解開我今日的疑惑。
(2019/4/17 更新象數學派相關的結論
2019/4/20 更新前言、反駁理一分殊、一陰一陽之謂道與民俗文化關係
2019/4/26 更新與印象派畫作比較
2019/5/1 更新前言
2019/5/18 更新自太極以後的衍生關係
2021/5/18 由於臉書刪除網誌功能,被迫將文章移往痞客幫跟blogger,因此暫時沒有圖片)